1751年的一天,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路过杭州,单独前往南宋德寿宫遗址凭吊时,忽然在荒草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国宝芙蓉石和梅石碑。只见旧日赵构所喜欢的芙蓉石早已长满了青苔,而梅石碑也碎成了两半,但笔迹仍旧能明晰辨识出来。很快乾隆下旨杭州地方官修补芙蓉石和梅石碑,然后经运河运往北京,安顿在圆明园长春园隶属园林茜园。至此尘封达数百年的德寿宫遗址浮出水面,向世人提醒了南宋小朝廷不行言说的临安往事。圆明园的修建群包含很多精巧的西洋风格修建,这些共同的结构在火灾后虽然有部分幸存。但民间的伏莽和不法之徒在园区内任意损坏,不只盗走了很多文物,也将一些修建剩余进行撤除。1925年,在燕京大学建造校舍时,美国牧师翟伯将三根华表搬走,其间两根被安放在北京大学主楼前,而另一根则被京师警察厅带走,后来被运到前。这对本来坐落圆明园大宫门前的石麒麟,高度到达174厘米,座高98厘米。圆明园被焚毁后,麒麟遗留在安佑宫的遗址上,直到民国时期,燕京大学将其移至学校。瑞典人喜仁龙于1922年拍照的照片中,水槽仍旧完整地存在于海晏堂遗址上。这尊石雕本来坐落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的谐奇趣喷泉中心,口中喷出的水柱可到达十余米。圆明园被毁后,这座雕像在遗址上遗留了多年,终究被清朝皇族的亲属所盗,并转售至北京大学。方外观原为圆明园一座重要的西洋楼修建,全体的结构在1860年的大火中幸存下来,但由于后来的人为损坏,现存的仅为四根石雕方柱。民国年间,这些残留的石刻被转移至燕京大学,今日,这些前史遗物仍然分布在北京大学的学校中。这块碑石本属于圆明园的海岳开襟岛,本来矗立在“半月台”上,碑上刻有乾隆皇帝的五律诗。圆明园被焚毁后,这块诗碑未曾被毁,跟着燕京大学的树立,碑石被移至学校内。在这些园林景观中,徽宗对山石十分喜欢,尤其是在《祥龙石图》与其他画作中。在德寿宫内,高宗模仿徽宗的审美兴趣,规划了一个微缩版的“飞来峰”,并将一些天然的石景命名为“芙蓉石”。德寿宫的一些遗存,尤其是其间的梅花碑和芙蓉石,仍然在元代、明代甚至清代的文人笔下成为了体裁。乾隆帝对这块碑的前史价值感到怅惘,但也想到自己长时间误以为碑上的梅花图是蓝瑛所绘,实际上,这幅梅花图的作者应是孙杕,而蓝瑛的著作则是描写湖石。为此,乾隆指令工匠依据原碑的残迹从头刻制了一块梅花碑,并将其安顿于原碑方位。直到1914年,跟着北京大学前身燕京大学的建立,梅石碑被从头发现。#MCN微头条同伴方案#参考文献:[1]金平,陈进.关于《梅石碑》[J].东方博物,2011(3):80-84
联系我们联系人:石经理 固定电话:0523-86268119 手机号码:18014053111 邮箱:377198920@qq.com 地址:泰州市海陵区九龙台商工业园区世纪大道5号 |
![]() |